猫耳fm充值 提起好莱坞硬汉,大家想起的第一个人一定是他—— 史泰龙。 驰骋好莱坞近五十年。 编剧、导演、演员,样样都是行业顶级。 可惜,如今已经70多岁的他,似乎越发力不从心。 《第一滴血5》提名金酸梅奖最差影片。 反超英题材大作《撒玛利亚》也以豆瓣5.2分告终。 被诟病是国际巨星的「摆烂之作」。 廉颇老矣,尚能饭否? 没想到,76岁的史泰龙转战电视剧。 一改靠肌肉打天下的画风,化身智勇双全的黑帮老炮儿,两集赢得满堂彩。 豆瓣开分9.1,IMDb8.4,可以说是非常能打了。 今天,我们就一起来看看这部史泰龙的转型之作—— 《塔尔萨之王》 TulsaKing 这部《塔尔萨之王》阵容了得。 除了主演史泰龙,编剧团队同样让影迷惊喜。 泰勒·谢里丹,现代西部片之父,《边境杀手》《猎凶风河谷》以及神剧《黄石》都是出自他之手。 特伦斯·温特,从《大西洋帝国》到《华尔街之狼》,同样部部经典。 那么,这俩神编剧+史泰龙,能碰撞出何种火花呢? 德怀特,江湖景仰的黑帮传奇。 他义重情深,为了帮老大顶罪,入狱25年。 出狱之后,外面的世界天翻地覆。 老大早已退位,插着氧气管才能说话。 主事权也转交到儿子手中。 秉着「生意第一位」的原则,帮派拒绝给德怀特想要的补偿。 而是以「扩张帮派版图」为由,将德怀特分配到偏僻的塔尔萨。 面对德怀特的愤怒,老大儿子说出真相—— 这里早就没有他的位置了。 25年来,德怀特对当年的案件守口如瓶。 即使妻子因此和他离婚,女儿对他满心怨恨,拒绝和他联系,他也没有背叛。 然而,他今天才发现,自己用大半个人生,换来的不过是忘恩负义。 这德怀特哪儿能忍? 一拳打在叫嚣着的三头目脸上。 这口恶气出了,但德怀特也没有别的法子。 只能带着自己的全部身家,前往塔尔萨。 塔尔萨,抵触偏僻。 虽说石油产业发达,但犯罪率同样低得可怜。 去这么一个治安良好的地方发展黑帮事业? 开玩笑。 更何况,几张钞票,一块表,一股樟脑味儿的西服,还有象征黑帮老大和他情谊的尾戒。 靠这些,能干什么? 老当益壮不服输的德怀特,打算从零开始发家致业。 第一步,招兵买马。 刚到这里,德怀特就遇上一个黑人小哥。 三言两语间,就掌握了他的信息。 职业司机,不算正经工作。 口无遮拦,觉得黑道很酷。 两人一拍即合,黑人小哥就成了德怀特的私人司机。 只有司机当然不够。 德怀特注意到一家开在高速路边的「药店」。 这家药店,卖的是大麻—— 暴利行业,不错的商机。 德怀特单枪匹马闯进药店,直接用拳头说话。 我替你搞定黑白两道。 而你,每周要给我两成营业额。 没错,就是「保护费」。 用德怀特的话来说,店主负责赚钱,他帮店主守住钱。 很不讲道理。 奈何店主扛不住德怀特的拳头,虽然不情愿,但也只能应下来。 就这样,德怀特成功「收买」了两个同伴。 第二步,扩大产业。 「药店」行业,黑帮出身的德怀特自然不会陌生。 既然成了合伙人,他必然要帮「药店」赚钱。 首先,规避原料风险。 「药店」原料来源是北边山中,40亩种植田。 私人种植商,有猫腻。 与此同时,德怀特得知店长没有预判来源风险后,当即计划帮店长洗钱。 尽快把钱投入市场,避免被联邦调查局抽查。 其次,控制成本。 怎么能赚更多的钱, 面对咄咄逼人的供应商,德怀特丝毫不虚。 淡定地吃着饼干,反客为主。 开口直接戳中供应商痛处—— 大麻农场还有更深的秘密,他的生意远不止这些。 一旦被曝光,供应商很可能涉嫌违法。 不出所料,供应商只能让步认怂,被他压低拿货价。 第三步,提高声望。 德怀特搬进塔尔萨最顶级的酒店。 至于名头,就是「实业家」。 然后直奔罪犯的聚集地,酒吧。 75岁的德怀特宝刀未老,不禁和酒吧老板聊得热火朝天。 更是被数位美女邀约。 照这样下去,想必过不了多久,德怀特就会成为塔尔萨传说了。 杀回纽约也指日可待。 就像第一集最后德怀特说的话—— 放弃我、排斥我,让我远离朋友、家人,和所有我爱的人吗? 我会活下去的。 75岁重出江湖,一路开挂。 谁会说不爽? 被监禁25年,再行走江湖会不适应吗? 这是很多影视剧会探讨的问题。 比如,《肖申克的救赎》。 老人出狱后,看不到希望,无法独自生活。 社会的间离感,让他选择结束生命。 再比如,日本电影《美好的世界》。 出狱的男主面对歧视的痛苦和无望,差点儿决定自暴自弃。 然而,《塔尔萨之王》没有这样做。 面对截然不同的世界,德怀特确实感到不适应。 出租车退出市场,只能用手机叫网约车。 邮寄只能用visa和万事达,不收现金。 办信用卡屡遭拒绝。 更别说咖啡店不提供玻璃杯、迪厅早已消失…这种细枝末节的小事。 他愤怒地质问,这世界到底怎么了? 这一刻,德怀特失控了,情绪爆发。 但他清楚,自己无法阻止世界的改变。 再怎么不满,也必须适应这个新世界。 但,我照旧用我的方式解决问题。 被车行拒绝卖车,拳头教你做事。 信用卡拖延时间,塞点现金瞬间摆平。 其实,德怀特解决问题的方式很简单—— 暴力和金钱。 金钱刺激欲念,暴力唤醒怯懦,看似没有规矩,实际上最遵守规则。 世界变了,但人性没有变,处事的逻辑没有变。 他比所有人都清楚地知道人类的劣根性在何处。 无论什么时代,这点都适用。 此前有研究指出,刑满释放出狱的囚犯通常是自杀的高危群体。 出狱犯人自杀风险高于常人8倍。 出狱两周内自杀的风险最高。 遗憾的是,迄今为止,社会上并没有对他们提供充足的帮助,也几乎无人关注他们的自杀行为。 由于监狱内生活和社会生活间的巨大差异,他们常常无法得到家人和社会的支持。 因为他们曾是罪人。 但大家同样忘记了,他们已经受到应有的惩罚。 剧中,德怀特女儿直接拒绝和父亲沟通。 德怀特未尝不会失意。 但他只能站在不会被人听到的角落,承认自己无法面对女儿。 他何尝不痛苦,但他却选择振作起来。 无疑,这种从人性入手,制造剧作逻辑上的反差,才加深了这部剧的爽感。 这和编剧谢里丹本人也有很大关系。 谢里丹一向擅长刻画新与旧的对比。 《黄石》里,老达顿誓死保卫达顿庄园,是和现代化的对抗。 《塔尔萨之王》中,被囚禁25年的德怀特亦是要去直面变化的世界。 无论在蒙大拿州,亦或是宾夕法尼亚州。 故事都一样,无非是换了主角而已。 新旧对比之下,影响事态发展的,终究是人性。 爽吗? 当然爽。 但这并不仅仅是主角开挂的爽。 《塔尔萨之王》是一部「史泰龙定制爽剧」。 从剧中就能找到答案。 第一场戏,德怀特在监狱中一段自白—— 「记得我17岁那年,我父亲问我,长大后想做什么,问我要不要跟他一样做名理发师」 父亲是意大利移民,从事理发师工作。 这就是史泰龙本人。 史泰龙的人生并非一帆风顺。 出生时,因为医生操作失误,导致面部神经受伤。 左侧眼睑、嘴唇下垂,说话口齿不清。 听起来怎么都不像做演员的料。 偏偏史泰龙有个戏剧梦想,前往迈阿密大学学习表演。 遗憾的是,即使学习认真,史泰龙最终还是以三个学分之差被拒之门外。 史泰龙并未就此放弃,只身来到纽约追逐演员梦想。 一次次试镜失败,似乎都在告诉他,放弃吧,你不适合。 演员路走不通,那就从编剧做起! 然后就有了众所周知的那件事—— 受到拳击比赛的影响,史泰龙用3天时间写出《洛奇》的剧本。 尽管很多人看好剧本,却都无法接受史泰龙当主演的要求。 但这次,史泰龙终于受到命运的垂帘,有制片人决定满足他的梦想。 《洛奇》在1976年上映后,以2.25亿美元的票房夺下当年美国票房冠军。 甚至获得第49届奥斯卡最佳影片和最佳导演的奖项。 一鸣惊人的史泰龙并未停下脚步,两部续集同样取得好成绩。 随后,《第一滴血》系列也在票房上再创辉煌。 然而,随后史泰龙的作品却再也无法复刻昔日盛况。 甚至连史泰龙本人都被诟病「只能演好洛奇和兰博」。 而后,随着电影特效技术的迅速发展,史泰龙的老派动作戏看上去似乎过时了。 史泰龙迅速打脸此番论调。 当即集结阿诺德·施瓦辛格、泰森·斯坦森、李连杰等一众老派动作明星,开启了《敢死队》时代。 解救人质、暴力搏杀、激情飙车。 将男性荷尔蒙布满屏幕,刺激着观众肾上腺素。 很爽,很成功。 《塔尔萨之王》的主角德怀特亦是如此。 服刑期间,德怀特读书写诗。 只为保证自己精神世界的充实。 这也是他在出狱后,能坦然处理困难的原因。 正常人如果遭遇背叛,恐怕当场就要闹个你死我活了。 但对德怀特而言,被「流放」没什么大不了,无非是把人生重启一遍罢了。 只要拳头还有力量,就没有打不下的天下。 敏锐观察,敢打敢拼,75岁的年龄又算得了什么! 其实,德怀特在监狱中的自白还有后半句—— 「我想当个威风八面的黑帮匪徒,回想起来,我会扪心自问,我当年的选择值不值当搭上我这25年。答案是否定的,我当然不想。但过去就都过去了,不必再想,我选择了这样的人生。」 只要做出选择,干就完了。 无论是史泰龙还是德怀特。 人们总是习惯性看到他们身上「大男主」的一面。 但其实,更重要的是他们始终在坚持自己的目标。 就算失败。 只要意志足够坚定,就继续冲吧。 做到的话,怎么可能会不爽? 全文完。 ![]() |